常用词典软件
GoldenDict 中文用户手册(https://gith...
文化·技术·创意·工作
虚拟仿真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承中有着广泛的发展潜能。在原真性的基础上,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的文化遗产数字展示是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北京联合大学的王辉介绍了虚拟仿真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运用。该平台以虚拟现实和交互技术为主,集中体现在了四个方面:
用“数字”重现三山五园的历史风采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王辉所在的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展了“三山五园”历史场景虚拟复原,初步形成了中心一“平台”,三“服务”,两“系统”的体系,即:
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现实与交互展示平台——三山五园数字体验馆;
三服务:
面向人文社科大类的实验教学建设;
服务于文化遗产传承应用的科研成果展示;
开放共享的京西皇家园林历史场景的数字展示与文化交流;
两系统:
基于地理信息的畅春园全域可视化系统;
以清代古地图为支撑的香山静宜园增强现实系统。
基于多学科交叉协作,中心挖掘整理史料信息,完成了“畅春园全域可视化”的建设。畅春园全域可视化可分为七个环节:
畅春园全域可视化
王辉强调,在未来,中心还将试探如何将不同时代、不同格局的三山五园全貌进行展示。
麦积山石窟数据采集及交互展示
在文化遗产数据采集方面,中心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基础采集麦积山石窟数据。由于麦积山石窟具有位于悬崖峭壁、体量小、展现形式多样的特殊性,现有的三维扫描技术在麦积山石窟格局中无法开展。因此,中心使用摄影测量与三维重建的方法,初步形成了麦积山石窟数据采集流程,不仅使洞窟测量数据精度达到了国际标准,而且将采集的数据和考古数据比较,从而绘出线描图的方法也对中心未来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
数字博物馆采用数字技术,以物理和非物理的信息表现方式,从认知科学感觉、听觉、触觉的角度使文物可观、可鉴、可触、可知,还原文物在历史现场中曾经的鲜活与生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费新碑教授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数字博物馆的作用,即历史时间信息采集,文化空间展幕解读和文物时空体验认知。
1. 历史时间信息采集是历史遗物从历史时间维度使文物从古旧成为新知的过程,其实践包括故宫交互数字大屏和人民日报数字展柜。
历史信息采集使用了表层和深层两类存储技术:表层存储技术包括三维像技术,视网膜技术,影像视频技术,标引编码技术;深层存储技术包括高光谱成像技术,红外线分析技术,激光原位扫描技术,同步辐射技术。
2. 文化空间展幕解读是文化碎片从空间维度令文物从碎片浮现完整的过程,其实践包括广西左江花山崖画申遗和全景步入式千里江山图设计。
文化解读展屏可总结为无限和有限两类泛在技术:无限泛在艺术包括大数据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精准推送技术,搜索引擎技术;有限泛在艺术包括标注技术,动画技术,加载技术,网络技术。
3. 文物时空体验认知是文物作为人的创造物,从时空维度让文物从静态变成动态的过程,其实践包括可以点对点时空穿越乾隆十五年北京城的APP,全国人大六十周年网上纪念馆和丝路地理世界文化遗产信息图。
多类文物修复可概括成为虚拟和现实两类仿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综合现实技术;现实仿真技术包括智能模块技术,三维打印技术,高精复印技术,数字雕刻技术。
穿越乾隆十五年北京城
知识图谱,本质上是一种语义网络,主要描述实体及其关系。其结点代表真实世界中的物体或者抽象的概念,边代表实体/概念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知识图谱是关系的一种有效表示方式,是把各种信息连接在一起而得到的一个关系网络,提供从“关系”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图谱提供了:
其典型应用包括智能搜索(如谷歌、微软、百度、搜狗),知识问答,社交网络(建立时间、人物、地点之间的关系)和垂直行业(如电商、医疗等)。
知识图谱的结点代表真实世界中的物体或者抽象的概念,边代表实体/概念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的万静教授介绍了知识图谱及其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国内外文物知识图谱研究应用的现状如下:
万静总结道:
因此,由于智慧博物馆有高度共享(数据/信息共享,设备/设施共享),深层感知(GIS/GPS/RS,传感器,摄像头/智能设备),智能应用(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和广泛互联(互联网/物联网,有线网/无线网,移动网/广电网)的特点,知识图谱可以扩展数字博物馆数据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数据到知识的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也为智慧博物馆建设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应用支撑。
基于知识图谱体系,博物馆可以建立文物知识图谱应用平台,其内容包括:
最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总工、北京数字科普协会理事长阎保平对本次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进行总结。物化和数化代表了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发展。作为数字的博物馆,将技术应用至文物展示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博物馆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将未能表达的信息通过物化和数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博物馆不应仅仅满足于文物的展现,而是需要将其和历史联系起来。
同时她提到,尽管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尚缺少统一的标准,数字化博物馆标准的建立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博物馆的信息技术化对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反之,社会和文化活动的需要也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来源:研讨会现场记录
编辑:Wendy